首页 >> 理县梾木

新疆牧羊人变养羊人的蝴蝶效应桂兰

文章来源:养猪农业网  |  2022-07-08

新疆牧羊人变养羊人的“蝴蝶效应”

2011年6月,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核心地带放牧的塔格勒克牧场牧民,带着他们的牛羊,陆续迁出了禁牧的牧场,迁入牧民定居点,把羊放在养殖小区内,由牧羊人变为养羊人。

知道要离开传统放牧草场的那一刻,牧民们有些接受不了,但是,深明大义的他们还是以大局为重,在政府的宣传动员下离开牧场,把一份宁静与安然留给了托木尔峰。

这是新疆农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机制”)实施的3年里,由牧羊人变为养羊人引发“蝴蝶效应”的一个缩影,也是新疆有别于内地其他省区,把天山申遗、水源涵养地保护和打造最优美的草原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本报记者张丽霞 生活方式改变很多

1月的伽师县,乍暖还寒,伽师县夏普吐勒乡17村冷风阵阵。

走进村民吾斯曼·吾拉尹家大门,左右两边砖垒的草棚里,粉碎的秸秆堆了一地,吾斯曼·吾拉尹正给牛羊添加着草料。吾斯曼·吾拉尹有70只羊,以前,他就实行全年舍饲圈养,与三年前不同的是,草原补奖机制实施后,他学会了科学喂养。

“以前,我都是整株草料喂养,现在将草料全部粉碎、加工后,混合喂养。”吾斯曼·吾拉尹说,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省出一半的饲养成本。

而相比以前,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恰勒玛艾日克村村民木沙·米曼的生活方式,却是改变了很多。从前,木沙·米曼赶着牛羊在草原上四季游牧,而现在,他暖季放牧、冷季舍饲。

“像这个时节,就要买草料回来喂养了。”木沙·米曼说,草原补奖机制实施以后,羊也一跃成为“座上客”,“吃住”有补贴,“看病”有人管,甚至“婚姻大事”也不乏“热心人”操办。

去年,木沙·米曼领了900元的草原补奖资金后,花1.2万元盖了一座42平方米的暖圈。对于支出远大于补助的结果,木沙·米曼跟记者说了一个字:“值!”

木沙·米曼说,以前放养的时候,虽然不要太高成本,但一趟转场,就让牛羊“刚吃肥又跑瘦了”,有了棚圈,饲养、管理,都比以前方便,每只羊收入是以前的两倍多。

木沙·米曼有60只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冬季饲养一只羊要220元的成本,多时可以卖到1300—1400元,少则800元。去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今年,再卖一部分羊后,我家人均收入预计可达20000元。”木沙·米曼说着,脸上满是自信。他说他坚信在草原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这片热土能创造出美好生活、能脱贫致富、能成就事业。

记者了解到,2013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完成草畜平衡面积3103万亩,核减牲畜18.15万羊单位,这么多的牲畜全部下山舍饲圈养,这在克州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出现合作化经营趋势

艾买提·努热克是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亚库勒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是草原补奖机制的受益大户。

他说,他早就盼望着国家能够像给农民种地补贴一样,对牧民也给予补贴,去年,他家与村里的农民联合成立了一个牧业合作社,还一起用补奖资金买了青贮打包机、铡草机等畜牧用具。

“有了这两样用具,每天可以节省成本15—20元。”艾买提·努热克说,去年秋天,他仅所打的牧草就卖了近1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实施草原补奖机制后,全疆各地畜牧部门都通过******途径,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很多地方出现养殖合作化经营的趋势,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养羊大户,全部采用舍饲圈养。

温宿县在自然条件较好、牧民生产生活便利的拱拜孜实施畜牧业转型示范点建设,通过安置牧户,转移牲畜,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建设有棚圈、饲料库、人工草料,安置转移牲畜全部采取集中舍饲圈养,牧民组成合作社组织带领剩余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从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以从事农业和林果业为主。

克州则提出了“一个转移、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以草原补奖等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农牧民合作化经营为目标,发展生产,安置牧户,转移牲畜。

克州畜牧兽医局局长蒙永刚说,这三年里,克州为转移牧民户均提供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和一亩特色林果,户均修建一座80平方米的暖棚,在有条件的定居点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为转移牧民提供产业支撑。

“现在比较好的就是成规模养殖。”蒙永刚说,过去养上二三十只羊需要一个人放牧,现在,在家里圈养,养100多只羊,只需要一个人。他说,他曾经见过一个牧民,以前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现在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过去养40多只羊,现在养到130多只羊,还种了一些草,一到秋天,他就把草储备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禁牧,而是帮老百姓发展了一个产业。 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共赢

“暖季科学放牧、冷季舍饲圈养、发展养殖合作社是对千百年来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彻底转变,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自治区畜牧厅草原处处长田烽说,但是这两年,南疆饲草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仅克州,现有天然草地、人工打草地、农副产品承载能力为164.2万羊,与2012年牲畜存栏242.4万羊相比,仍有78.2万羊、51.4万吨的草料缺口。

“所以,解决好饲草料问题是舍饲圈养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田烽建议,充分利用现有人工草地,采取高效种植模式,种植优质牧草,提高人工种草的产出率、利用率和商品率。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农牧民根据饲草市场需求,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形成农牧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阿克苏地区草原站站长景永元说,这两年,为破解阿克苏地区饲草料紧缺局面,阿克苏地区已做了多种尝试,去年,阿克苏地区对林下种草进行试验,在老果园,在行距大的地方,当地技术人员尝试将林草结合进行种植。

“如果通过政策补贴,调动农牧民种草积极性,推广一年两熟青贮玉米,或者在棉田、林带,套种胡萝卜、饲用甜菜,通过引导进行推广,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景永元建议道。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阿克苏地区将每年专门调减15万亩棉花,全部种草。麦盖提县从去年起,也每年调整出2%的耕地面积,用于以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料的种植。

“这都是很好的开始。”田烽说,在对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后,自治区倡导鼓励大力发展人工草料地建设,2020年,牧民实现完全定居,冷季牛羊全部将被迁入牧民定居点、养殖小区和农区饲养,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实现根本性好转,达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共赢。

济南万能试验机

济南电子万能试验机厂家

济南摩擦试验机厂

渭南试验机